你会在意自己的文章阅读量吗?

2022/08/1421:01:56你会在意自己的文章阅读量吗?已关闭评论 482

你会在意自己的文章阅读量吗?
发布一篇文章,看似文章的阅读量决定文章的质量,其实不然。因为文章一旦发布,就已经不属于作者个人所有,公众对它会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但也不乏随机性,有人不但读了,还转发了,仅仅因为某一点引起某一位读者的共鸣,所以不能以偏概全。

昨晚,有位写作群的朋友发信息问我:“你会在意文章的阅读量吗?”我回答:“应该不会在意,管它,全当练笔了。”她说:“我现在有点在意,越在意,总是想去看看有没有人阅读。”我说:“自己觉得好就行,没必要非得别人认可。”

从2016年持续写作到现在,如果是抱着变现和阅读量的目的,不可能写到现在。我觉得写作更像是一场修行、一次孤旅、一次与自己的漫长对话。只要生命没有结束、没有停止呼吸,就值得去思考、去反省、去修正、接受新的东西。写作是一种输出,把精妙的思想变成文字,慢慢咀嚼,反哺自己的灵魂。

我并不佛系,当初写作时,功利心极强,也抱着变现的目的。每天除了写作,想的最多的也是,如何提高文章的阅读量?我把阅读量当成一把尺子,来校正文章的质量。阅读量高,是因为写的好;阅读量低,一定是哪里出现问题,刨根问底找原因。

最后发现,完全不是这样,明明有时感觉很好,无论是标题、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思想,自我感觉良好,阅读量就是上不去,人就会失望和焦虑。同样花了时间,却得不到认可,下一次再写的时候,潜意识会抵触。“还写什么呀!又没人看,白白浪费时间,还不如喝酒闲聊来的舒服。”

这都是虚荣心在作祟,认为写作是为得到别人的认可,制造更大的影响力,使文章在短时间内变现。我当初写文章,也是这个目的,只因为笑来老师的一句话,他说:写作是“把同一段时间重复销售很多次很多次”的极少数选择之一,也是相对来看最容易成为普通人起步的台阶之一。

笑来老师就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并且已得到验证。路径、方法和策略都没有问题,怎么放到我身上就不行?最后我终于明白,老师持续写作至少超过十年,而我才刚刚开始。我是拿现在的自己和十年后的李笑来比较,多少显得急功近利。

并且人家早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的观点一旦被认可,就会呈指数级放大。而自己现在看起来,无论如何都像一只蚂蚁,要和巨人比较,必然自不量力。我需要时间,需要刻意练习,需要不断深入思考,需要在行动中完善自己,而不是把时间花在如何提高阅读量上,或者把心思放在别人的认可上。

别人不赞扬不肯定,我就不写了吗?一定不是。每天的时间有限,除了工作、吃饭、睡觉、走路,留给写作的时间并不多,如果对自己要求太高,写作时不时考虑考虑别人感受,写东西就会畏手畏脚、瞻前顾后、尽善尽美,想要写的更好,却常常因为卡壳写不出来。

写文章是一种真情流露,不应该掺杂太多无关的东西。一旦功利心太强,写着写着就会走形,把重心放在如何讨读者欢心上。这样,即使写出文章,也是违心的,哪里还有什么真情实感?就像一个跳梁小丑,你越是涂脂抹粉,装模作样,越是会原形毕露,词不达意,把戏演砸。

我很喜欢乔布斯的观点:“应该对你的用户粗暴一些,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当你做出好东西的时候,他们会说,这就是我想要的。”我觉得写作也应该如此,有感而发,把想要表达的、揭示的、展现的,毫无保留的抖出来。

写东西应该本着,先自己后别人。刚开始时,你写的东西不是为讨好别人,而是本来就有表达出来的欲望。写作的目的是为自我抒发、自我疗愈、自我反省、自我完善,是一种生活方式。抽几个小时与自己独处,也是一种心理建设。

写文章没什么神秘,完全出于兴趣爱好,就像有人喜欢打牌、有人喜欢闲逛、有人喜欢刷手机、有人喜欢喝茶、有人喜欢玩游戏,如果把写作当成一件神圣的事情,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反而会增加心理负担。

就像有人习惯言谈,有人习惯思考,而我只不过习惯用文字把成熟的思考表达出来。所以这么多年,我试图通过写作修补和完善自己的心理。我常常觉得,所谓的追求,就是在属于自己那个夹缝,能活的洒脱,活的得心应手,活的真实通透。

所以后来,我不再期望通过写作变现,至少当下条件还不成熟;更不期望我写的文章,短时间内达到10万+的阅读量。因为变现和阅读量,都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长时间刻意练习的结果。

财新总编王烁在《30天认知训练营》有一段话:“写作这件事情,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大量训练,才能登堂入室,一旦越过关口,则前面一马平川。获得创造能力的成本很高,而发挥创造能力的成本很低,纸笔而已。能写而不写,实在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这段话不仅对写作者提出要求,也指明了方向。这样看来,大部分写作者只想写出爆款的文章,从没考虑投入多少成本,这有点赌博的心理。我一直把写作当成投资策略中的“定投”,只要不断写,就会不断有收获。短期来看,投入和收益比完全失衡,可一旦功夫下到了,时间花了,数量达到了,不成功都难。

“一万小时刻意练习”,用在写作上同样适用。但相应的方法、套路、风格和修辞,也不得不注重。这需要一个过程,从简单到深刻,从粗糙到精细,从短小到宏大,这是一个不断进阶的过程。在大量的写作中,要不断的调整、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借鉴、也要不断的否定和质疑。

先让自己能写,进而写的更好。先养成习惯,再不断的规范、校正、加强和提升。可如果总纠结措辞的优美、文法的通顺、结构的完整、层次的清晰、别人的认可、读者浏览量、市场的反馈,你会被这些外部因素左右,从而失去自我评判的标准。

对于写作者来说,比较是一个坑,你越是和那些厉害的人或者名人比较,你就越发会失去自信。我一直觉得,写作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你的文章无论如何也不能和别人的文章比较,不仅不在一个重量级上,就连写文章人的成长环境、教育程度、家庭熏陶、后天培养、个人的敏感度、天赋和经历各不相同。

如果要比,那也是用去年的自己和今年的自己比,用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用明天的自己和今天自己比。即使要和人比较,也不是用自己的现在和写作十年后的别人比较,而是十年后的自己再和现在的别人比较。

有一点必须清楚,就像走路,你走的时候,别人也在走,说不定在跑。所以不应该把时间花在比较上,而是自己的成长上。每天写一点,每天比前一天增加一点,每天比前一天强一点,一点点在不知不觉中变好。

有人曾把人生比作一根萝卜,然后每一天、每时每刻相当于一个切片,一两个切片不能说明什么,也决定不了什么,只有大部分切片正常,并且叠加起来,整个系统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写作也一样,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小小的切片,不断写下去,无形之中,整个写作系统被加强了。

万维钢的《精英日课》,有一章叫“高手修炼手册”,提到一个牛人斯科特.亚当斯。他是呆伯特系列漫画的作者,又写博客又画漫画又写书,特别高产,而且自成体系。呆伯特的系列漫画,同时在65国家使用25种语言,超过两千家报纸转载。

他是怎么取得今天的成就?其中有一条最有价值。他说他现在做这件事情,不是为了完成一个什么具体的“目标”,而是为了发展一个“系统”。我们通常做一件事情,先设置一个目标,然后围绕这个目标,展开行动。是为了做成这件事情,成功了有回报,失败了就等于白干。

而亚当斯这个所谓的“系统”,可以理解成一个技能、一段关系、或者一个生态。为了这个系统,你没必要考虑太多外部因素,比如文章能不能变现,浏览量能达到多少。重要的是通过刻意练习、养成写作的习惯,定期写作,不断优化这个系统、升级这个系统、加强这个系统,写的时间久了,写的多了,就会越来越好,越来越顺手。

有这个初心,写作就变成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不断进化的生物,不为反馈,不为奖赏,不为目标,不被外界任何杂音干扰,把写作当成唯一重要的事情,先把写作的系统打造好,系统有了,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发生。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