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号

2016/09/0322:59:16 1 1,001

今天观看了汤唯的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后才知道这本书的。《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被奉为“爱书人的圣经”的《查令十字街84号》里,海莲和弗兰克两个不曾谋面的人隔着遥远的时空“笔谈”20年。这本被誉为“爱书人圣经”的书信集,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一家伦敦旧书店之间的书缘情缘。

查令十字街84号

1949年的纽约,曼哈顿一间没有暖气的公寓里,三十三岁的穷作家海莲,偶然看到一则伦敦旧书店的广告,凭着一股莽撞劲,她开始给这个伦敦地址写信。这一写,就写了二十年。

很多年后,她和这家书店的通信集,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不断演绎。而那家书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

几十年来,人们读它、写它、演它,在这段传奇里彼此问候,相互取暖。

《查令十字街84号》书评

书缘亦是情缘,一个《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

云中谁寄锦书来,相知何必曾相见。用这句话来表达这本书的所蕴含的情感是再合适不过了。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的,并不是很厚的一本书,内容也很浅显,两人的来信无非就是在讨论一些书目和价格以及表达对彼此的感谢。但是在看完最后一封信时竟然无法相信就这样结束了,有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有一些意犹未尽,有一些惋惜。两个从未谋面的陌生人保持了二十年的通信,最终竟是因为对方突如其来的死亡而结束的。不免让读者们感到唏嘘。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他良多……”这是Helen最后一封寄往伦敦的信中的最后一句话,使许多读者眼眶含泪。二十年的通信,二十年来的每一天,她无时无刻不在向往着伦敦,向往着那间小小的书店和那个与她通信的英国男人。一个博学而绅士的英国男人。

这是一段书缘,亦是一段情缘。她深知大洋彼岸的他家中有位贤惠的妻子和两个可爱的女儿。但这一份情缘却是那么纯洁不掺杂任何令人厌恶的部分。他们在通信的过程中彼此欣赏,彼此倾诉。一个是以编剧写作为生的美国老姑娘,一个是英国兢兢业业的居家好男人。他们一个性格直爽,直言不讳而又慷慨大方,一个温文尔雅,博古通今。他们因为书结缘,以信交流,虽从未谋面,但两人之间的情感已如亲人般深厚。
在读到一半时心里就开始期待他们最终见面的场景,他们会说什么,会热情拥抱还是相视一笑。然而事实并非像我所期待的那样,尽管Helen无数次表达过想要去伦敦拜访Frank一家人以及亲自去看看那家小小的书店,但这一次期待已久的旅行却一次次被耽搁。直到我看到那一封书写着Frank死讯的信件,

我仿佛看到Helen在读到这封信时失声痛哭的悲怆,万万没有想到他们通了二十年的信却没能见上一面。命运,就是那么爱捉弄有情之人。
关于本书,有一篇风靡网络的的书评,叫做《爱情的另一种译法》,或许Helen和Frank这一段情缘可以称为是爱情的另一种译法。我们不是当事人,无法肆意揣测当时两人是抱着何种心态保持了二十年的通信,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们这一段情使大部分读者无比动容。最后引用这篇书评结尾中的一段话:“当爱情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现铺陈时,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译成了一种更好的语言。上帝派来的那几个译者,名叫机缘,名叫责任,名叫慰藉,名叫沉默。还有一位,名叫怀恋。

查令十字街84号观后感。在浮躁如摇滚的时代,这种感情是无法想象的,纯粹的精神感念和浪漫,似乎只能在那些早已发黄的书中看到,即使搬上舞台,观看者也不过是一群衣冠楚楚的中年人,对着舞台上的真挚情感发出阵阵叹息,而后走出演出大厅,重新投入快节奏的生活,把刚才的感动忘却。这个时代,感动也成了一种消遣和放松。

不知道汉芙和德尔的故事是个悲剧还是喜剧,他们得到了自己的真情,失去了20年的光阴,汉芙甚至到死都没有去找一个人嫁了,尽管她有这个权利。从现在的角度看来,汉芙真的很不值,我也觉得不值,幻想中的生活是那么美好,可是时间的变化会把一切都打碎。德尔的死亡给他们的故事划上了一个句号。汉芙尽量把她和德尔的故事写出来,展现给世人,我想她不是为了钱,她不过是想保住那个魂牵梦萦的地方——查令十字街84号。

本文最后更新于2016年9月3日,已超过 1 年没有更新,涉及的内容可能失效,如需帮助,请联系站长QQ,谢谢!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评论已关闭!

目前评论:1   其中:访客  0   博主  0

    • 小妮子 小妮子 0

      二十年时间,这么厉害